加强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中国道教协会 孙常德
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根植于民间,融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它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增强历史认同感、凝聚文化共识、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价值源泉。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还在传统科技、传统礼仪、文学艺术、自然地理、医药卫生等学科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中外民间交往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道行天下”系列活动中,道教非物质文化,如道教音乐、道教武术等,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获得海外友人的高度赞誉。
中国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约国,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然而,当前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例如,中国道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让全社会对中国道教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关注?如何挖掘、整理并推进中国道教文化中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在当下加强对中国道教文化中那些容易流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关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整个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中国道教的延续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以活态的形式楔入民众日常生活空间,才具有持续稳固的生命力。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样需要活态传承,以及能够使活态传承延续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目前,道教的巡回、礼经、拜神等道场仪式,仍在海内外道教活动场所实际存续,保持着活态传承的顽强生命力。为了让活态传承向纵深开展,道教界还需要自觉担负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
道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武当武术、茅山道乐等,其影响力和生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道教文化本身,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对道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