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65 一365.com,佛教资讯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佛教商务>旅游>正文

晋江佛国铁灶山难解之谜(图)

2017-05-21 来源: 责任编辑:28365 一365.com-新媒体

分享到:

原标题:谜一般的晋江铁灶山

晋江佛国铁灶山难解之谜(图)

山上的法藏禅寺其前身是南宋的释雅寺(图片来源:泉州日报摄影:陈小阳)

晋江佛国铁灶山难解之谜(图)

“佛国”崖刻十分著名(图片来源:资料图)

晋江佛国铁灶山难解之谜(图)

铁灶山上的雕刻(图片来源:泉州日报摄影:陈小阳)

此山虽不高,却相继出现过道观、寺庙、书院等多种古代建筑;山中有“佛国”等大量摩崖石刻,以及三尊栩栩如生的浅浮雕石佛造像;附近还有宋至明清的几十座古墓葬,其中包括明代大学士黄凤翔的父亲黄继宗以及著名理学家陈琛的墓;先人留下众多遗迹,亦留众多难解谜团……

核心提示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道教就有了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的炼丹活动,在秦汉乃至唐宋时期,炼丹更成了帝王将相的心头之好,大规模的炼丹活动逐渐兴起。在福建晋江紫帽山一带,传说宋朝时也有道士在一座山头起灶炼丹,并且建有道观。从那时起,炼丹的地方便被称为“铁灶炼丹”,那座山也被取名为“铁灶山”。

铁灶山属紫帽山系,山高不过百米,却有道家、僧尼、儒生相继留下他们的行踪,曾有寺庙、道观、书院等建筑以及“佛国”摩崖石刻等人文遗迹,这座铁灶山到底有什么玄妙之处,竟能吸引来如此高的人气?铁灶山上如今又还有什么待解之谜呢?近日,我们在晋江文史爱好者黄水山先生的带领下,前往此山一探究竟。

“旃檀瑞像”现身山中

磐石无转移,千年如一日。

踏上铁灶山,不能不为满山的奇石所吸引。这里的磐石饱经风霜刚硬如铁,在不同的角度观看有不同的效果,似人又似物,浑朴中略带狂狷,威猛中又挟娇媚。据附近村民介绍,这些巨石有的唤作“伏狮石”,有的又叫“听法龟石”,总之,每块奇形异态的大石头几乎都顶着个名字。但,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三块雕凿有三尊浮雕佛造像的花岗岩。

铁灶山的三尊浅浮雕佛造像,分别凿于三块独立的花岗岩石上,沿一处缓坡山道,依次排列而下。最先看到的是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据铁灶山法藏禅寺住持释法空介绍,这尊观世音菩萨像赤足立于朵云上,双手相叠放在小腹前,手中有念珠一串,此相俗称“念珠观音”。石像左侧上方有石刻字,我们认真察看发现写的是《楞严经》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的一段,“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第二尊是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像,头发作螺纹结,身披通肩,赤足立于莲台之上,左手当胸手掌作莲花状,右手下垂,掌心向外做导引状。在石像右下方似乎原来也有刻字,不过却已被人涂刮而去;最后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像,赤脚而立,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前伸,掌心向前,手指向上。在这佛造像的正上方,有四个大字“旃(zhān)檀瑞像”。两侧还有经偈。

看到“旃檀瑞像”四个字时,我们很是吃惊,在僧史文献中,“旃檀瑞像”作为佛像中一种非常特别的造像样式,其源头是“优填王旃檀瑞像”,即完全按照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时的形象雕刻的“真容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尚永琪在其《优填王旃檀瑞像流布中国考》一文中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由扶南国进贡的“天竺旃檀瑞像”,是在中国传世的“优填王旃檀瑞像”。此像在北宋朝廷南渡之前流传脉络清晰,正史、僧史、笔记都有相同记载,得到梁武帝、隋文帝、宋太宗等历代帝王供奉。但在北宋灭亡时,此像已不知去向。

换而言之,在中国现在已经无法知晓“旃檀瑞像”的真实模样,那么在晋江铁灶山上的这尊古代释迦牟尼佛像缘何也叫做“旃檀瑞像”?这尊佛像的样貌又是否真是按“旃檀瑞像”来打造的呢?遗憾的是,迄今没有发现任何古籍对此有记载。

摩崖石刻遍布山间

除了三尊浮雕佛造像之外,铁灶山还有一些巨石,分别刻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妙法莲华经》等诸佛号、经偈。这些崖刻,虽历经风雨侵蚀,但多数字句仍可辨认。其中一块非常有名的崖刻,上面刻有“佛国”两个大字,字径二尺,笔力浑厚。正是因为有这块崖刻,又有浮雕佛造像,所以这个地方才被称为“铁灶山佛国”。

在离释迦牟尼佛浮雕石造像不足百米的山间,另有一块刻着“攀龙鳞,附凤翼”六大字的巨石,每字径一尺余,分两行排列,字体甚佳,堪称书法之上乘。据晋江市文联的粘良图先生之言,这六字的意思跟咱们现在所说的“攀龙附凤”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攀龙鳞,附凤翼”的意思是把龙和凤比作圣贤,就是说人去学习这些圣贤,就可以在品行、道德方面得到熏陶,就是可以跟着圣贤走向好的一面。它是儒家提倡人们要向圣贤学习,向好的方面进步的一种说法。虽然这块崖刻没有署名,但据说,这六字跟明代泉州著名的理学家陈琛(陈紫峰)有关。因为在这座山附近有陈紫峰母亲的墓,陈紫峰在他母亲逝世后,曾来这座山上结庵、守墓。当时他的许多同窗好友也来此陪他读书、聊天。后人依此推断“攀龙鳞,附凤翼”是陈紫峰或者其好友所写,只不过这一说法也没有任何史料佐证。而“攀龙鳞,附凤翼”、“佛国”等摩崖石刻为何全部没有落款?此问亦无人能答。

另据铁灶山当地人所述,这里本来还有“颜如玉,仪如芝,气如虹,浩如瀚”、“题秀林三笑图”等摩崖石刻,但皆因年代久远之故,如今已湮没无踪。

浮雕佛像来历扑朔迷离

满山的崖刻几乎都没有署名,唯独在“旃檀瑞像”释迦牟尼佛浮雕石造像旁,我们却发现有一行铭刻,“康熙己丑正日佛弟子黄志璋稽首题”。

根据泉州“文山黄”族人黄克健先生提供的《泉州文山黄氏•四房家谱》记载,黄志璋乃明代大学士、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的曾孙,曾任清朝巩昌知府,著有《璞园集》五卷、《庵斋集》、《嘉言录》等,在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五十•国朝•循迹》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黄志璋的父亲黄徽孕亦是泉州名人,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府邸与后来任湖广按察使的丁炜的府邸东西并列,在泉州城的花巷内,称太仆埕。

黄志璋名字的出现,让铁灶山浮雕佛像的来历更加扑朔迷离。泉州文史界关于这些浮雕佛像出现的年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隋唐时期所刻,因为这些石佛跟唐宋时期非常兴盛的净土信仰有关。净土宗,又叫净土教,有“凿石为庙”的风气;二说是宋元时期所刻,因为之前有人曾在山上找到了几块刻有“王县尉定大石三片”的石刻。明清时期并没有设县尉这个官职,倒是宋代有设这个官职。所以雕刻年代也可能是宋元时期;三说则是清代所刻,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黄志璋在雕像旁的留名。

黄克健先生称,泉州“文山黄”乃是黄凤翔开创的,“文山黄”的先祖们素来崇信佛教,故黄志璋应当对佛教也有较深情感。而且,黄凤翔的父亲黄继宗的墓就在铁灶山的浮雕佛像附近,黄志璋凿石为佛可能还为了礼敬先祖,寻求精神佑护。

据《文山黄氏族谱》记载,黄继宗“葬于铁灶山喝形观音叠座”,其墓今犹在,仅存一方墓碑,系黄凤翔亲笔书撰,碑文是:“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友竹黄公之墓”,“铁灶山摩崖造像与摩崖石刻就在墓地附近”。不过,黄志璋“凿石为佛”一事,也没有任何史籍可以提供文字证明。

释道儒纷至沓来

说到铁灶山上的建筑物,则要先说道观了。传说宋代时,有一道士独自驾一小船,从泉州湾行驶到梅溪,见一小山,丘陵起伏,青山碧湖,是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他弃船登山,择东南处建了座“悟道岩”道观,又在西北的山坡架起炉灶,提炼丹药,济世救人。从此这里便被称为“铁灶炼丹”,此山即为“铁灶山”。后来,“悟道岩”因年久失修,坍塌泯然。

现如今,在铁灶山上有一座寺院曰“法藏禅寺”,据住持释法空讲述,该寺始建于南宋,原名是释雅寺,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寺内本住着尼姑。由于历史变革,释雅寺庙宇破落,1997年由梧安村老人协会招集乡贤重修观音殿,并名“法藏禅寺”。

另据晋江民间传说,李光缙之父李一泉曾在铁灶山一带办过一书院,先后收授弟子十八人,其中一人还中了探花。而陈紫峰在为母守孝时,也在这里结草为庵,当时泉州一带的儒士闻讯来了不少,他们在此地吟诗作赋,一展书香飘逸的儒家风仪。后来,陈紫峰故去后,也葬于铁灶山中,后世儒生常至此地凭吊他。

留谜待解

铁灶山为晋江紫帽一带风景秀美的自然景区,自古以来不少名人达官去世后,选择葬于其上。近些年来,泉州博物馆等部门来此考古发现,在铁灶山方圆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宋至明清墓葬50余座,赫然是一座“文物宝库”。

铁灶山,不过一座小山,收藏了佛造像、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又有道观、寺庙、书院等遗址,既可感受宗教氛围,又能怀古先士风采,但却于史书中鲜见记载,处处留谜,着实令人费解。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以后的考古活动能提供新的解释,来为世人拨雾见日了。

www.mgychy.com: 28365 一365.com,佛教资讯门户网站,佛教新闻媒体!
Copyright © 2011-2013 28365 一365.com www.mgychy.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